这个马来西亚小城,90%都是华人,到处都华人美食!

(图源:Kura-kura) 对于许多游客来说,这座位于霹雳州怡保市以南约40公里左右的 金宝(Kampar),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低调小城镇。 但对于经历过二战的老一辈人来说,这座看起来平平无奇,又低调的金宝却于二战时期经历过战火的肆虐。 金宝见证了当年马来西亚的历史,也留下了许多当年的历史痕迹。

(图源:Cameronhighland.net) “Kampar”这个名字据说源自于粤语的发音—— “金宝”,意思是 “珍贵的黄金”, 这也印证了当年这里储存的大量锡矿资源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19世纪末近打流域的锡矿田(图源:Tin Mining Museum) 马来西亚霹雳州的 “近打流域“(Kinta Valley)历来是世界上产锡最多的地区,这座山谷是由霹雳州的 ”近打河“(Sungai Kinta)形成的,它其实是 Sungai Perak(霹雳河)的一条支流,流经 Keladang山脉和 中央山脉(Titiwangsa)。 后来便形成了沿暹罗——马来半岛锡矿带最大的锡矿田了。

近打锡矿博物馆(图源:Tin Mining Museum) 金宝开埠于1887年,在19世纪末,金宝、怡保、吉隆坡是马来西亚最重要锡矿采矿区。 从在1891年被发现大量的锡矿资源后,此处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福建,海南,广东的客工到此谋生。因此,金宝的居民以华裔为主(约90%),是华人主要的聚集地区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19世纪末矿工(图源:Tin Mining Museum)

至今,金宝依然是马来西亚主要的华人聚集地,根据马来西亚的资料显示,霹雳州的近打县,金宝县,怡保和太平依然是以华裔人口居多。 粤语是当地华人的主要语言,除了金宝,吉隆坡,关丹,太平的华人也主要以粤语为主要交流语言。

19世纪末矿工(图源:Tin Mining Museum) 今天,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充满著华人客工的离乡背井的故事的小城吧!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金宝街道(图源:Trekearth) 探索金宝的古建筑物 想探索这座低调的小城,并不需要任何地图,或旅游攻略,这是由于金宝只有两条主干道。虽然,随着时代的变迁,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房子,高楼出现在金宝市内,但这座小城仍完好地保存著当年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和文化遗产。

(图源:Expatgo) 旧英华学院教学楼(Anglo Chinese School) 金宝最著名的文化建筑是由W.E Horley牧师于1903年创办的英华书院(Anglo Chinese School, 简称“ACS”,现在已改名成“SMK Methodist”)。

英华学院坐落于金宝的Jalan Kuala Dipang,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建筑物结构建于1919年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(图源:Trek Earth) 这栋百年建筑物的建于英殖民时期,虽然这栋楼只有两层,但其两层结构的特点是一个较低的阳台,由半圆形拱门支撑,而栏杆贯穿整个一楼阳台。 这栋建筑物曾在日本占领期间,成了Kempetai拘留所,但现在,这栋百年建筑物依然是SMK Methodist的校舍。

(图源:Expatgo) 古岗 州会馆(Persatuan Koo Kang Chow) 当年,金宝是重要的华人聚集地,这里聚集了许多来自福建,广东,海南,不同籍贯的华人客工,因此,在金宝市内我们能看到福建会馆,客家会馆之类的建筑物。 Jalan Kuala Dipang沿路还保留着几座战前的建筑物,位于Jalan Kuala Dipang的古岗州会馆(Persatuan Koo Kang Chow)的灵感来自于艺术灰泥元素。 它的屋顶以一个高的破碎的三角墙为特色,三角墙顶部有五个柱顶,柱顶在正方形的基座上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(图源:Expatgo) 南番顺会馆(Persatuan Nam Phun Soon) 这座建于1929年的南番顺会馆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和装饰艺术的混合建筑风格。这座只有两层高的楼,在其平屋顶的脊上有一个低矮的山墙,看起来像一座凹凸不平的小山丘。

(图源:Expatgo) 福建会馆(The Hokkien Kong Hoey) 金宝的福建会馆建于1937年,并于2002年修复重建。和南番顺会馆的建筑风格不一样的是,它的建筑风格简单,屋顶则以波浪设计为主。

(图源:Expatgo)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