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,我要这个!”当孩子开口要玩具,你的第一句话影响孩子一生

我家娃总喜欢提各种无理要求。比如,妈妈我要爬栏杆,妈妈我要踩泥坑,妈妈我要吃巧克力冰淇淋,妈妈我要喝可乐,妈妈我要去湖里玩水……想买玩具,要求得不到满足,就开始在公共场合倒地打滚,怎么办?怎么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真是件头疼的事。拒绝孩子,是门艺术。

周末,表哥组织了一场家庭聚会,吃完饭,大人们凑著一起打麻将,为了防止熊孩子们捣乱,我提出带他们去超市逛逛。

到了超市,孩子们直奔琳琅满目的玩具区,我答应他们每个人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。

小外甥的眼睛里都在冒小星星,用讨好的眼神看着我说:“大姨,我想买这个,还有这个,还要那个小车车。”

大侄儿呢,一直在劝说小表弟:“这些玩具都贵,买太多家里就会变得很穷,没有饭吃。”

亲戚家的孩子,没有任何兴奋度,即使我一再强调,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带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,她却很懂事地说:“不用了”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最后,小外甥撒泼卖萌选了两个自己喜欢的小汽车。

大侄儿挑了很久,一边选一边问我价格,最后就买了个最便宜的玩具水枪。

另一个亲戚家的小姑娘,全程乖巧地站在一旁,没有买任何玩具。

爸爸,我要这个玩具车,我还要这个飞机

妈妈,我还想吃这个巧克力!

奶奶,你给我买,你快给我买。

……

当孩子想买这个玩具,想要那个零食的时候,总会和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,这几乎是每个家里,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。

当孩子开口提出自己的要求,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。

不同的回答方式,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粗暴频繁地拒绝,“懂事”的孩子心里苦

据说,亲戚家的小姑娘以前只要出门,就要买玩具。

为了“治”她这个“毛病”,家里人达成一致,只要她要求买玩具、零食,无论为什么,必须果断拒绝。

在说了N个“不”,拒绝无数次之后,小姑娘子张口就要玩具的“病”倒是好了,可也成了一个再也不开口要买东西的孩子。

想着这个“懂事”的孩子,站在一堆玩具面前的冷淡表情,我始终是觉得很心疼。

总是被拒绝的孩子,会在潜意识形成‘我不够好,我不配得到’的认知,长大以后,会走向两个极端:

一是内心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,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。

二是压抑的老好人,只会考虑别人的需求,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,怕悲剧重演被拒绝。 只付出,不索取,生活没有幸福感。

亲戚家的孩子,并非是不想要玩具。可是,她怕我花钱, 她努力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出乖的一面,掐灭了自己需要的火苗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这样不给人添麻烦的孩子,常常会被夸懂事。但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。

害孩子很简单,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

妹妹因工作忙,陪伴小外甥的时间少,出于补偿心理,基本上对于孩子是有求必应。

小外甥喜欢奇趣蛋,她网购了一箱子。

小外甥迷恋佩奇,她就各种佩奇往家里买。

小外甥说飞机好看,隔几天家里就是各式各样的玩具飞机。

表妹家的客厅,永远是收不完的玩具,而小外甥永远有想买又买不完的玩具

心理学上有一种“棘轮效应”,说的是,棘轮和棘轮之间,通过相互咬合运作,带动整个机器的运转。棘轮的运动方向只有一个,只能不断地朝前走,无法后退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总是被满足的孩子,心里会有一种“棘轮效应”,父母满足的越多,孩子的要求越多。

妹妹和小外甥,无疑就是这不断朝前,无法后退的一双“棘轮”。

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梭就曾说过: 害孩子很简单,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,但是,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。

用哭穷拒绝孩子,是在“饮鸩止渴”

有的父母担心一味满足孩子会把孩子惯坏,可又不想在拒绝孩子的时候,他们哭得撕心裂肺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