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帶孩子去「三個地方」看看,長大後想沒出息都難!
其實,這也怪不了孩子,他們大多數是在鋼筋水泥裡長大的,田野和農事,的確是太過遙遠而陌生的存在。以致於,嘴裡背著「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」,但腦子裡卻不一定懂得這詩的真義。
那麼,如何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呢?霍啟剛和郭晶晶給出了答案。
前段時間,他們帶著5歲的兒子霍中曦,到農田體驗插秧,這一舉動,獲得了無數網友點讚。對此,霍啟剛在微博中回應道:「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,沒餓過肚子,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,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,學會珍惜,學會知足!」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帶孩子去田邊看看吧!去看看農夫怎麼施肥種田的,認識食物的成長,體驗自然的草味,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,試著做些能力所及的事。
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,一定都是帶著玩樂有趣的心情,而在這樣的心態下學習,自然是美好的回憶,也更能懂得食物和自然的珍貴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3.去圖書館,在書香中愛上閱讀
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說:圖書館是個好地方,是個使人終生受益的地方。
曾有人對全球35名各領域專家做過研究,發現他們的童年有兩個共同點:一是和父母的親子關係良好;二是經常被父母帶著泡圖書館,以培養閱讀興趣。
閱讀,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,也是認識社會和自然界的主要管道。而圖書館,是幫助他們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第一站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首先,圖書館是專屬的空間,裡面只有書,遠離了其他誘惑,孩子在特定的環境中,可以進行有儀式感的閱讀;
第二,圖書館是安靜的空間,人人捧書靜讀,這種良好的閱讀氛圍,能在無形中帶動生性好動的孩子安靜下來,把專注力放到圖書上;
第三,圖書館書裡種類繁多,這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讓他們沉浸其中,總能挑選到自己喜歡的書。
有位作家曾經說過:
上一百堂美學的課,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;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,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;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,不如讓他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。
實踐出真知,生活即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