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魏有一名將,終其一生未逢一敗,他若活著司馬懿根本沒可能政變

曹真仍是曹魏帝國軍事第一順位。

但曹休很快在淮南打出了驚人的戰績。

曹休南下圍攻皖城,駐守皖城的審德被曹休打了個措手不及,魏軍很快拿下皖城兵除掉了審德,曹休沿安慶谷地而下,一直攻擊到尋陽,徹底肅清了江東在廬江郡的勢力。

皖縣失守對江東的防禦體系造成了重大打擊。

戰后,曹休被擢升為大司馬,成為魏國軍隊的最高統帥。

而一直坐鎮中央的曹真也迎來了機會,丞相首次北伐,三郡望風而降,震驚了曹魏朝野上下。魏國朝堂接到報告后,諸臣比較慌,拿不出個好建議 (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)

剛繼位的曹叡展現出了不同於他這個歲數的睿智與英明,為進一步安撫人心,曹叡決定御駕西征。

同時做了一系列軍事部署:大將軍曹真去長安接替夏侯楙,督中軍和關右兵去堵箕谷之敵及安定郡的叛亂。右將軍張郃上隴去解救隴西危機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安定郡聽說曹真來迅速就投降了 (條謂其眾曰:大將軍自來,吾願早降耳)

考驗曹真軍事能力底色的是與趙雲之戰。

按照丞相的計劃,趙雲本來只是佯攻,任務是吸引曹真大軍的注意力,讓他不得不在褒斜道的北口重兵駐防。趙雲於是讓鄧芝守住赤岸,自己由箕谷北上,深入褒斜道深處(箕谷的位置靠近褒斜道南口,附近有蜀軍的重要軍需倉庫赤岸)

沒想到曹真主動出擊,沿著褒斜道沖了進來,趙雲兵力有限,不敢在秦嶺山中與魏軍過多糾纏,被迫後退( 雲、芝兵弱敵強

蜀軍退、魏軍追,在褒斜道里一直追到了箕谷。再往前就是漢中盆地,如果曹真追出來,漢中就保不住了 (雲、芝兵弱敵強,失利於箕谷,然斂眾固守,不至大敗,軍退,貶為鎮軍將軍)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危急關頭趙雲下令把棧道燒了,魏軍無法前進,只得退去。火燒棧道雖然保住了漢中,卻使蜀漢蒙受了巨大損失,因為如果今後再想從褒斜道出擊,必須先修好這條棧道( 前趙子龍退軍,燒壞赤崖以北閣道

趙雲一身是膽,在長坂坡,入西川,定軍山都是經過考驗的,但征戰一生的趙雲在阻擊戰中卻吃了曹真的大虧,此次出征歸來后不久,老將軍就病逝了。

戰后曹真又做出了精準的判斷:

1、蜀軍在祁山失利,隴西又有郭淮駐守,丞相再次北伐不會再走祁山道2、趙雲撤退的時候把褒斜北道給燒了,短時間內修復不了,此路也無需再擔心。

3、最東邊的兩條道年久荒廢,很難行走,路況稍微好點的子午道因為離長安最近,現在又有重兵把守,蜀軍也不敢貿然從這里出擊。

只剩下陳倉道!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曹真隨後派郝昭守陳倉,整修城池 (真以亮懲於祁山,后出必從陳倉,乃使將軍郝昭、王生守陳倉,治其城)

令丞相的二次北伐再次無功而返。

230年7月七月,曹叡詔大司馬曹真、大將軍司馬懿伐蜀。

堂堂大魏連續被蜀漢襲擾,面子下不來啊,再加上東線石亭之戰的失利,魏國急需通過一場勝利來找回自己的軍事自信。

230年秋天,曹真精心策劃的漢中之戰開始了。

第一路由他親自率領,由長安以南入子午道,齣子午谷后直取漢中的南鄭;

第二路由張郃率領,由郿縣入褒斜道,經斜谷出漢中。

第三路由大將軍司馬懿率領,由新城郡沿漢水溯流而上,水陸並進,然後經魏興郡進攻漢中。

第四路由郭淮自隴西出動,攻打武都。

這一次曹真可謂傾國而出,集合了魏軍西線、南線共約20萬大軍,魏軍級別最高的三位大將全部出馬;大司馬曹真、大將軍司馬懿,車騎將軍張郃。

史載曹真每此出征都與將士同勞苦,軍賞不足就散家財補齊,士卒皆願為用。

但這次子午谷行軍條件實在太過困難,剛入秦嶺,就連下三十多天大雨,無論子午道還是褒斜道,都要藉助修建於崖壁上棧道,結果從山頂傾泄下來的洪水,把部分棧道給沖毀了 (會大霖雨三十餘日,或棧道斷絕)

路本來就不好好走,現在還要冒著大雨維修棧道,曹軍士氣低落,行軍速度極為緩慢,以陳群為首的大臣紛紛建議曹叡下旨,命曹真撤軍。

看到大家一致反對,魏明帝知道不能再堅持了,九月,曹叡下令班師。

精心謀劃的戰略進攻計劃就這麼泡湯,曹真也是極度窩火,加上秦嶺幾十天的大陰雨天對身體傷害極大,回師后曹真就病倒走人了。

對於曹真,其實曹叡的評價很有代表性 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,晏平久要之分。大司馬蹈履忠節,佐命二祖,內不恃親戚之寵,外不驕白屋之士,可謂能持盈守位,勞謙其德者也大司馬不因自己是皇親而邀寵,也不鄙視貧寒之士,一生忠孝節義且軍事能力極強,真可謂是守成業的最佳人選,如果曹真一直活著的話,司馬懿哪裡還有政/變的可能呢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上一頁

2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