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羽逝去時,曹操說了10個字,司馬懿說了9個字,兩人水平高下立見

在看到關羽的頭顱后,司馬懿的評價略顯冷血,可卻十分客觀: 「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。」

作為一個謀士類的人物,司馬懿和關羽幾乎沒有私交,因此看到問題所受到的各方面影響並不大,他從東吳的做法只看到一個問題: 這是東吳的陰謀。

對於東吳將關羽頭顱送到魏國的做法,很多人認為是東吳向魏國「示好」的一種表現,可事實上當時的東吳一點都不錯,即使朝中有大量的「主和派」。

東吳依舊不是一個軟柿子,同時,曹操即使有絕對兵力,也必須在蜀國「同意」的情況下才能直接攻打東吳。

因此司馬懿很快看出,東吳並不是示好,也不是聯盟,而是一次嫁禍,他想要讓魏國來承擔劉備失去兄弟的痛苦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因此司馬懿很快就做出了調整:為關羽準備極其盛大的葬禮,魏國百官全員出席,給足了關羽面子,還用高檔的沉香木給關羽雕刻了身體,讓他能夠完整的「下葬」。

不管司馬懿背後有什麼小心思,起碼在面上表達了自己的態度: 「魏國上下非常尊重關羽,關羽的死和魏國沒有任何關系。」

為何司馬懿要這麼做,難道是魏國怕了蜀國嗎?或許從整體實力上,失去關羽和張飛的蜀國實力急劇下降,可此時並不是一場謀而後動的戰爭。

劉備為了兄弟能夠拼盡全力,最後的結果或許是蜀國戰敗,可在蜀國全力攻擊下,魏國也好不到哪去。

因此司馬懿才急於表達自己的態度,讓劉備找到了「真正的敵人」。

那麼司馬懿這樣去做是否正確呢,雖然劉備進攻東吳以失敗告終,被東吳火燒連營七百里,此戰過后劉備鬱郁而終,蜀國進入了落寞時代, 可在這一戰前,誰也沒有把握能夠搞定情緒非常不穩定的劉備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司馬懿的這一舉動,徹底拉開了他和曹操的差距,曹操只能看到眼前的事,而司馬懿可以看到未來並且及時做出合理的調整,不過這也不能怪曹操。

畢竟此時的他早已不是當年叱吒風雲的丞相,此時的曹操已經進入人生暮年,疑心病非常重,對國家也失去了足夠的管理,這才讓司馬懿能夠趁虛而入,最終帶領司馬家篡權,獲得了魏國統一的勝利果實。

同時,從司馬懿的這個舉動可以看出,司馬懿是一個謀而後動的人。

在他成功之前,任何事情都可以進行忍耐,只為了完成最後的計劃,就以關羽這件事來說,曹操或許不怕劉備的報復,可司馬懿卻十分害怕,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根據司馬懿的計劃來說,在魏國完成統一之前,他絕對不能暴露自己的野心和實力。

因為他必須在和平時代才能完成改朝換代的目標。

眾所周知,他能夠成功是因為在家中培養了三百ㄙˇ士,這股力量看似強大,可在以萬為單位的戰爭當中猶如九牛一毛,被說是三百ㄙˇ士,就算是三百個呂布,也不敢說有稱霸天下的實力。

因此,他必須在有生之年看到魏國完成統一,這個計劃不容有半點錯誤。

因此,他必須做到避免那些對魏國有威脅的戰斗,避免會出現大量傷亡的戰斗,劉備的這次憤怒顯然是其中之一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或許從整體實力來看,蜀國接連失去了關羽和張飛,實力大損,可蜀國依舊能夠拿出大量優秀的將領,僅僅是趙雲一人就夠魏國喝一壺了。

再加上臥龍諸葛亮,蜀國借著這次憤怒直接拿下魏國也是有可能的,而且這一次蜀國大有全力出擊的可能,在蜀國內部不留一兵一卒,直撲魏國大本營,這是妥妥的滅國之戰,新賬舊賬一起算,即使打不贏,也會對魏國產生巨大的消耗。

即使在多年之後,諸葛亮帶著蜀國剩餘勢力北伐,也差點打破了三國之間的平衡,因此這一戰司馬懿必須避免,最後是讓蜀國與東吳互相較量,魏國坐收漁翁之利。

結語:

司馬懿和曹操的最大差距在於兩人的目標,曹操作為一代梟雄,其本人對統一的目標並沒有多麼的強烈。

他想要做到的就是生存,即使有生之年無法完成統一,只要魏國內部足夠強大能夠立足於三國便足夠了,至於統一,完全可以交給自己的子孫去做,

可司馬懿不同,司馬懿必須在有生之年看到魏國完成統一,才能實現自己改朝換代的夢想,這就是兩人最大的差距,曹操謀的是「存活」,司馬懿謀的卻是「天下」。

這也是司馬懿和諸葛亮最大的差距,諸葛亮可以鞠躬盡瘁,司馬懿則必須「安享晚年」,在亂世之中名氣不重要,得失不重要,只有活下去才重要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上一頁

2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