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查發現,長大后還能「跟媽親」的孩子,通常是媽媽做對了這3點

心理學家認為,3~12歲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期。

這個階段 6歲是個分水嶺,6歲之前媽媽是世界中心,他們對媽媽非常依賴。6歲之後孩子步入小學,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,學到了更多知識。慢慢地他們發現原來老師懂得比媽媽多,和同學們玩比和媽媽玩有意思。

這個時期孩子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,他們開始見縫插針地表達自己的想法,更願意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,不再把父母的話當作是全部,自然就會和媽媽產生分歧。這個時候會非暴力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!

 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「觀察事實——表達主觀感受——表明需求——提出具體請求」這是非暴力溝通的關鍵!

我曾把這個法子用在優米身上,親子關系融洽不少。優米非常討厭洗澡,確切地說是討厭洗頭,每次洗澡都跟打仗似的,以老母親的怒吼結束。直到有一次,我突然想起了非暴力溝通,於是有了以下對話:

「寶貝,你已經6天沒洗澡了」——觀察描述事實

「我不想洗頭」

「媽媽知道你不想洗頭,但你這樣我有點擔心」——說我的感受

「擔心什麼?」

「如果不洗澡,我怕你的身上會起疹子、會癢,那樣我會認為自己沒照顧好你,媽媽會很內疚。所以,我們可以去洗澡嗎?」——表明需求

 

「可我想看動畫片」

「那這樣,你可以先和我去洗澡,一會媽媽陪你一起看動畫片,你看可以嗎?」——提出具體要求

果然那天優米毫無障礙地去洗澡了。

試想,如果我們每次都能用「觀察事實——表達感受——表明需求——提出請求」的方式和孩子溝通,孩子是不是就覺得媽媽最關心自己呢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12歲之後,遠遠引領,給孩子足夠空間

孩子12歲以後步入了青春期,這個階段他們異常矛盾。

生理上急速發育和心理上的半成熟,讓孩子們要求在精神生活上擺脫父母的羈絆,但由於心理上的不成熟,又讓他們格外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。

這時如果媽媽還採取對待小朋友的方式和他們相處,孩子就會強烈要求自己擁有成人的待遇,從而出現權力爭奪。尤其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強烈,情緒也會在激素的作用下起伏很大,所以經常會看到青春期孩子一言不合就放棄生命的新聞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這個時期親子的主要矛盾會集中在: 「獨立自主」「社會地位平等」「人格受到尊重」這幾個需求,所以,媽媽一定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留出空間。

有位專家說過,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孫猴子,不能頻繁念緊箍咒,不然就容易激發猴性。

青春期的孩子比以往任何階段,都更需要空間。這個階段父母要學會後退一步,只在大方向上進行引導,而要將具體的掌控權慢慢釋放給孩子。

「距離產生美」不僅僅是句雞湯,給孩子留出空間,你會發現他們會更好溝通。親子溝通一順暢,母子關系自然就會得到改善。

你看,和孩子相處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,你家熊娃現在還跟你無話不談嗎?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說和熊娃鬥智斗勇的過程呀~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上一頁

2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