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量不對孩子說這「7」句話——消除這些辭彙,孩子更願聽你說話

「你看弟弟比你還小呢都能自己上廁所了」;

可是,孩子是他自己,不是那個哥哥和那個弟弟。

給孩子樹立一個光輝的榜樣,確實是很有幫助的,但是,不要讓孩子聽到爸爸媽媽這樣刻意地比較。

孩子有自己的氣質、個性,有自己發展的節奏,和別人比較,對改進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,反而讓孩子缺乏自信,甚至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或逆反。

15384459266142.jpg

 

怎麼做更好?

鼓勵孩子當下的小成就。

與其說「你看哥哥都能自己穿外套」,不如說:「哇,你今天自己穿上了一隻袖子」。

5、 「你故意的是不是?你明知道你還……」

學習是一個反覆試驗的過程,尤其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,通過探索,使用全身的感官來學習,比爸媽的語言講解更便於孩子的理解和記憶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所以,孩子可能並不是「明明知道,故意搗亂」,他只是想反覆試驗一下,也許能有不一樣的結果。即便沒有,他也想把剛才的結果驗證一下。

但如果爸爸媽媽說自己「你明知道你還這樣」,孩子很可能覺得自己是個「不聽話的孩子」;「只會調皮搗蛋的孩子」;「只會做錯事的孩子」。

15384459274514.jpg

 

怎麼做更好?

既然孩子希望探索和實驗,我們可以給孩子提出具體的建議,比如,與其說:「你明知道你還這樣做」,不如直接提出具體的做法:「你試試那樣做呢,你那樣做,媽媽更喜歡,謝謝你」。

6、 「你再敢這樣,我就……」

通常,說這句話的時候,都是爸爸媽媽自己非常生氣的時候,才忍不住發出這樣的威脅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於是,這個威脅通常是都是隨口說的,並不是真想這樣做,也沒好好思考可行性,比如:「你再這樣我就把你丟出去,不要你了」。

結果就是,孩子如果真犯了錯,爸爸媽媽不可能真把孩子「丟出去」吧?這個時候就「兌現也不是,不兌現也不是」。反而讓孩子覺得:爸爸媽媽說的話,也沒什麼力量。

1538445927681.jpg

 

怎麼做更好?

威脅孩子「不要這樣做」,不如開發出建設性的策略,給孩子重新定個方向,把孩子從當下的情景中轉移出來。比如:「你再這樣做我就……」改成:「你要是那樣做就更好了」。

7、 「等你爸爸(媽媽)回來,看他(她)怎麼收拾你」

這其實是另一種威脅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特別是小孩子,更需要對他的行為做出及時反饋。否則,等爸爸回家時候,即便孩子被懲罰,都忘記自己剛才到底做錯什麼了。

而且,將責任推卸給另一個人,不僅會破壞自己的權威,還讓自己的另一半扮演了無辜的「黑臉」。這會讓孩子覺得:「媽媽的話不用聽」,或者「爸爸是個壞人」。

15384459307073.jpg

 

怎麼做更好?

如果覺得孩子的行為不能接受,那麼當下的問題一定要自己及時解決。

與其讓「爸爸回來收拾你」,不如自己提出建設性的策略,提出更明確、具體的要求。

15384459325336.jpg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上面提到的這些語言,如果能少說一點,那我們面對著孩子的時候,「暴脾氣」也會少發一點了。

我當然理解很多爸爸媽媽會說:

「做不到啊」!

「忍不住啊」!「

「道理我都懂,但是脾氣一來都忘了」!

這很正常,既然自己的孩子才2、3歲,那我們當父母也才2、3年,現在做得不夠好,只是因為我們也才開始練習做父母而已。

「失策」,本來就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。

幸運的是,明天會有另一次機會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上一頁

2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