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怪司馬懿會撤兵,城樓上的兩個書童,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的疑點

空城計是諸葛亮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智慧博弈,不費一兵一卒就嚇走了人生大敵司馬懿,雖然這場戰斗的主要來源是小說《三國演義》,真實性有待確認,可這次計謀的確引發了很多人的思考。

那麼諸葛亮為何能夠成功呢?

從各方面的細節可以看出,這次計謀的成功和兩個人有非常重要的關系,那就是諸葛亮身後的兩位書童,正是他們的出現,讓司馬懿最終下定了撤兵的決心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空城計的來源

空城計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,為了保障北伐的勝利,諸葛亮做出了詳細的部署。

從客觀角度來看,諸葛亮的大部分部署都是十分正確的,也給魏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,唯獨一個人的失誤,讓諸葛亮全盤皆輸,這個人就是馬謖。

馬謖和諸葛亮的相識是在蜀國集團進入益州期間,馬謖正式加入劉備集團開始不斷陞官。

對於馬謖,劉備和諸葛亮爆發了不同的觀點,劉備生前十分方案馬謖,認為他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,可諸葛亮卻堅信馬謖是一個有能力的,於是在北伐期間將重要的戰略據點街亭交給了馬謖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結果馬謖還是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,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,讓司馬懿15萬大軍兵臨西城,這可謂是諸葛亮人生中最大的危機。

當時西城的情況十分糟糕,不僅沒有可以和司馬懿正面對抗的大將,士兵數量也嚴重不足,西城原本的配置有5000士兵,在司馬懿兵臨城下前,一半士兵被派遣運輸糧草,僅剩下了2500士兵。

此時,擺在諸葛亮面前的有兩條路,一個是直接放棄西城,另一個則是死守西城,不過這兩種方式事實上都是死路一條: 「吾兵止有二千五百,若棄城而走,必不能遠遁。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?」

關鍵時刻,諸葛亮決定放手一搏,使用了大名鼎鼎的空城計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心理博弈戰術

既然決定全力一搏,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許多,其實諸葛亮決定使用空城計,也有西城「地利」的因素。

西城是三國時期的一座大城,戰地面積接近50平方公里,並且西城是標準的戰略城池,城墻非常堅硬,即使司馬懿有15萬大軍,也很難對西城造成直接破壞,只能通過現有的城門進入城池,這給了諸葛亮充分的自信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接下來就是諸葛先生的布局了。

在他看來,既然西城內的士兵數量非常少,全部拉出去也無法和司馬懿正面對敵,索性就一個士兵也不派出去,全部留在城池的內部,難道諸葛亮是要進行死守嗎?

當然不是, 諸葛亮不僅沒有死守,甚至都沒有防守,他將大門徹底敞開,還派人在大門進行清掃工作。

至於諸葛亮本人,乾脆也不去躲避,帶著一把古琴來到城墻之上,靜靜的等待著司馬懿大軍前來,當司馬懿大軍到達后,諸葛亮二話不說,默默的開始彈琴,即使征戰多年的司馬懿也被這一幕搞的摸不著頭腦,默默的開始了對峙。

諸葛亮一生見過了太多的大場面,因此表現的非常鎮定,探親時也沒有絲毫緊張的情緒,可諸葛亮不緊張,司馬懿就要緊張了,他一直在糾結要不要直接沖進去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雖然此時司馬懿有足足15萬大軍,可一旦進入城池內部,相當於甕中捉鱉,只要城門一關,司馬懿註定有來無回,不過司馬懿也不甘心放棄擊殺諸葛亮的好機會。

那麼這次精彩的心理博弈最終花落誰家呢?

很多人都說,這次對峙是諸葛亮利用了司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,讓他選擇了退軍。

其實這只是一部分原因,真正讓司馬懿退軍的原因,還是諸葛亮身後的兩個小書童,他們的狀態使得司馬懿最終選擇了放棄。

神來之筆

根據記載,當時諸葛亮並不是一個人走上城樓,他還帶著兩個書童:「孔明乃披鶴氅,戴綸巾,手搖羽扇,引二小童攜琴一張,於城上敵樓前,憑欄而坐,焚香操琴,高聲昂曲。」

換句話說,這場布局當中最重要的人不是他,也不是在城中埋伏的士兵,而是他身後的兩個小書童。

如諸葛亮等人,早已學會了將情緒壓制在心底,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。

可小孩子不同,小孩子的情緒都寫在臉上,因此這也成為司馬懿的主要判斷依據,如果兩個小書童看到司馬懿大軍后會害怕,說明這就是一場計謀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