難怪司馬懿會撤兵,城樓上的兩個書童,是整場空城計最大的疑點

即使諸葛亮占據了西城的地利,他也可以拿下這座城池,將諸葛亮生擒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那個時候如果能夠拿下諸葛亮,意味著蜀國大勢已去,不再是需要重視的敵人。

可如果兩個小書童沒有絲毫緊張的情緒,說明城中諸葛亮早已進行了妥善的埋伏。

在經過觀察后,兩個小書童面不改色,司馬懿無奈選擇了撤回大軍,也成就了空城計之名,那麼諸葛亮是如何做到讓兩個小書童面不改色的呢,司馬懿撤回真的是因為多疑嗎?

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,很多人都是「愚鈍」的,自然包括這兩個書童。

即使他們是諸葛亮親近之人,對於戰場的了解依舊有限,只要諸葛亮告知他們一個假的情況,例如我已準備好的大軍,就等著司馬懿進來將他全殲,兩個小書童自然對司馬懿有恃無恐,甚至會流露出挑釁的情緒,因此,這兩個小書童才是整個空城計中最大的疑兵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不過以上種種情形,全部建立在諸葛亮的角度,如果從司馬懿的角度來說,空城計又是另外一個故事。

這雖然是諸葛亮主動擺出的一場計謀,同時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一次無聲交流, 諸葛亮或許並不是用計謀戰勝了司馬懿,而是用天下大勢戰勝了司馬懿。

狡兔倒、走狗烹

三國時期,是我國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個階段,無數人對三國時期的武將如數家珍,可遺憾的是,不管三國時期如何的精彩,最終的獲勝者只有一個:司馬懿,他才是整個三國最大的勝利者。

那麼司馬懿是如何獲得最終勝利的呢,答案只有一個字:「忍」。

司馬懿雖然得到了曹家人的重用,可這份重用只是暫時的。

換句話說,只有在曹魏對司馬懿有需求的時候,司馬懿才是重臣,一旦三國完成統一,司馬懿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棄子,司馬懿明白這一點,諸葛亮自然也明白這一點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西城之上,諸葛亮的潛台詞並不是要司馬懿去賭,而是要讓司馬懿明白一件事: 諸葛亮可以沒,司馬懿也能輕松的拿下諸葛亮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可這樣做的結果便是魏國從此一路暢通,司馬懿會失去他唯一的價值,畢竟在三國晚期,司馬懿是唯一能夠和諸葛亮對抗的人,司馬懿的價值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由諸葛亮決定的。

因此,司馬懿最終選擇了撤兵,這次撤兵,他最多會落下一個延誤戰機的罪名,遭到一頓訓斥罷了,不過他卻給自己留下了一條後路。

諸葛亮不死,蜀國的北伐還會繼續,曹魏滿朝文武包括君王都不敢輕易得罪他。

所謂空城計,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表演,是三國最後的兩只老狐貍達成了某種協議。

不過與此同時,司馬懿還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,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,現階段他可以明哲保身,可以功成名就,如果三國完成了統一,他又該如何是好?

是接受君王對自己的批判,成為平民或者被除掉,還是走另外一條路呢?

在《繡春刀》中,由張譯扮演的陸文昭從戰場之上活下來之後,曾感嘆的說到 :「要想不這麼逝,就得換個活法。」

這同樣是司馬懿內心的想法,他和諸葛亮不同,諸葛亮只要活著,他就是蜀國的丞相,是後主劉嬋的相父,是蜀國地位最高的人之一,即使他打了敗仗,也沒有人敢於責罰他,如果蜀國完成了統一,他一定會是蜀國功績最高的那個人,位極人臣。

可司馬懿最害怕的就是完成統一,因此,他也想到了要換個活法,這個活法就是自己掌握全部的權力,這也奠定了曹家失敗的基礎。

在三國時期的末端,司馬懿以及他的家族逐漸掌握了權力,在獲得大量支持的情況下完成了改朝換代,建立了晉朝,雖然晉朝沒有成為長時間延續的國家,可司馬懿的確改變了自己的宿命。

結語:

空城計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陽謀,利用的就是敵人自己的疑慮,讓敵人陷入進退兩難的狀態。

同時,這種計謀也會將敵人內部的矛盾擴大化,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結果,如果當時司馬懿選擇放掉心中的想法,全力對西城發動進攻,他手下的將領也會進行阻攔。

想要破除這種計謀,必須有一個對部隊有絕對統治權,達到說一不二的將領,司馬懿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,對於他來說,贏不重要,士兵的犧牲不重要,他能否活下來才最重要。

對此,你怎麼看呢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上一頁

2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