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愛因斯坦二世」8天產出一篇論文,科學界搶破頭的人才竟是這樣來的
雖說現在詐騙集團猖獗,但在過去有個人居然欺騙了整個學術界!
這是需要多麼聰明的腦袋才有辦法做到這樣呀~
這麼聰明怎麼不去做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呢?來看看這名天才欺騙大眾的過程吧!
--------原文如下-------
這世上什麼都能騙,騙財、騙色、騙名聲。
出門在外、行騙為本的人都要講究個唬得住人。
好比遇到要招魂抓鬼的老人,先給他表演兩手赤手探油鍋、招魂大法。
樣子上過得去,再談條件也就不難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這些常見的騙子都是騙知識水準不高的人,聰明點的就不容易被唬住。
但曾經聲名鵲起的揚·舍恩卻將整個學術界都騙了。
他只是簡單地修改了幾個資料,便造出了「真實可靠」的論文。
無論是頂級學術期刊《Science》、《Nature》,還是素有「諾貝爾獎的搖籃」之稱的普朗克學會,或是諾貝爾獎得主都逃不過被騙的命運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揚·舍恩
舍恩從小就被譽為天才,從入讀康斯坦茨大學到成為物理系博士也不過五年時間。
他畢業後便來到了貝爾實驗室,這座有著輝煌過去的研究中心。
貝爾實驗室從成立伊始,幾乎每20年便會走出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。
貝爾實驗室中誕生了許多加速人類科技進步的產品,如數據型網路、電晶體、太陽能電池、行動電話、C語言等等。
就是不算出彩的專利也有20000多項,昔日榮光可見一斑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2000年以前
舍恩著力於研究凝聚態物理學,並且因為出眾的工作成績,很快被貝爾實驗室納為正式成員。
隨後他便迎來了他的事業上升期,他開始頻繁發表論文。
在2000年時,他就在美國的《Science》發表5篇、英國的《Nature》發表3篇,全是第一作者。
幾乎每兩個月,舍恩就能在凝聚態物理學中開拓出一個新領域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《Science》和《Nature》
2001年則是他更為輝煌的一年,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《Science》和《Nature》上各發4篇已經不再讓人覺得驚奇。
讓人驚奇的是他寫論文的速度,創下了每8天發表一篇論文的記錄,簡直就是一個「論文生產車間」。
2年時間裡,他陸陸續續與20多人合作,發表超過80篇高品質論文。
論文內容涉及分子電路、分子半導體、有機鐳射、高溫超導和納米科技,都是些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技術。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電腦模擬的分子齒輪
其中的單分子場效應管更是讓整個科學界抖上一抖。
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製得分子水準的電晶體,它僅僅只有沙粒的一百萬分之一大小。
要知道我們生活中許多電子設備都離不開電晶體,一塊現代電腦晶片上面,往往集成了數百萬個電晶體。
隨著電晶體的體積越來越小,晶片上能夠安裝的電晶體數量越來越多,晶片的傳送速率也就越來越快。
不同尺寸的電晶體
舍恩在論文仲介紹說,他們雖然無法人工安裝三個電極到一個小分子上,但找到了一種讓其「自裝配」的工藝技術。
這一獨特構思讓許多人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,紛紛按照他的論文開始實驗。
《Science》雜誌還將這個發現列為「2001年十大科學成就之首」。
場效應管有柵極(gate)、漏極(drain)、源極(source)三個端,分別大致對應雙極性電晶體的基極(base)、集電極(collector)和發射極(emitter)。
圖為一個n型MOS場效應管的橫截面。
連被稱為「諾貝爾獎的搖籃」的普朗克學會也聘請他擔任固體研究院院長。
同年,他還獲得了德國學術界最高榮譽之一——奧托·克隆—韋伯銀行獎,由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施特默為其頒獎。
舍恩橫空出世,成為了當時最傳奇的人物,被稱為「愛因斯坦二世」和「物理界的伍茲」。
所有人都知道,他是在通往諾貝爾獎的大道上狂奔,更是撐起貝爾實驗室的英雄。
馬克斯·普朗克總會部